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张志芬)

浏览(4308

字体:

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医卫组   张志芬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重视生态文化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须重视生态文化培育,是由生态危机的实质决定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发展价值和文化的更新。传统工业化道路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对立。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发展的价值、方式和目的。发展不应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也是人类发展文化价值的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须重视生态文化的培育,是由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决定的。生态文明包含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等,内容涉及人对自然的价值判断、生态道德的约束力、社会生产方式生态化的价值导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把文化理念融入生态战略和生态主体的实践等。可见,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须重视生态文化的培育,是由社会主义的属性和特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重要属性。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观点是荒谬的、反自然的,这就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文明的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革的基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挖掘生态文明的文化内涵,形成全社会生态价值共识。工业文明时代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为自然立法,以人类为中心的技术理性主导经济社会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挖掘生态文明的文化内涵,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和思维定势,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提高全民族生态道德素质。生态文明不仅要求实现自然的生态平衡,而且要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精神平衡。这需要培育新型的政府、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使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坚定的环保理念,实现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科学消费、健康生活。应大力提高全民族生态道德素质,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使人们自觉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产业通过提供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与选择。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更多蕴含绿色环保理念的文化产品,并将文化产业发展与低碳经济模式相融合,借以培养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自觉履行人对自然生态的责任和义务。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和政策的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和政策的保障,而生态文化价值理念对相关制度设计具有引领作用,对相关政策落实具有支持作用。应积极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形成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的生态文化导向,从而在发展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社会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引导和支持合力,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打印】 【收藏】 【关闭】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