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教育大发展(谭志琴)

浏览(4308

字体: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教育大发展

——学习十八大心得

谭志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邓小平理论为思想路线,让美丽中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等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发展又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创建和谐社会,使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了,她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步入新时期,迈向新征程的新起点召开的;她是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关键阶段召开的,她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奋斗崛起的伟大历程,我们感慨万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我们信心满怀!我们深信,肩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二、文化发展背景

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推动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精神因素,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句让中国百姓心里感动、切身感受的话,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写照。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各级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30年来,我国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30年来,我国建设了促进文化教育公平制度,把教育公平惠及了国民。

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得以恢复。我国社会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从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春天。

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教育公平的理念传遍神州大地。在义务教育阶段,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经过10多年奋斗,中国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30年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行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共为国家输送了1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30年来,各级各类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各种急需的人才,提升了我国国民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三、十八大文化教育发展新蓝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日趋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确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文化教育的竞争。在十八大报告中,这句话就切实体现了文化教育在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报告中体现了教育地位的重要性,“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

报告体现了教育应该优先发展,报告中说“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体现了文化教育将传承优点,表明在今后的五年中,我国依然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体现了教育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前面腾飞的关键。

报告体现了文化教育的目的性更明确,首先,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其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意义是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第三,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第四,报告中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为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十八大报告还体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这就表明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均衡发展”;高中教育要求“基本普及”;职业教育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在报告中,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从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都开设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课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良好平台。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长远目光看祖国发展,以发展得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立足岗位,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努力争创新业绩。我们也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将会沿着新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打印】 【收藏】 【关闭】

进入编辑状态